Friday, August 23, 2019

香港动荡之际深圳升格中国示范区,这是一步什么棋

8月18日,香港再次爆发“反送中”抗议,组织者称参加游行的人数达到170万。同一天,毗邻香港的中国大陆城市深圳则迎来一份“生日贺礼”——中国政府发布一份计划,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于1989年建市,40年的时间GDP总量跻身中国大陆城市前三名,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香港。这份计划提出更大地开放金融领域、自贸区等政策,有经济学家称,鉴于香港的政治争议,中国此举意在加强深圳在大湾区的权重,削弱香港的地位。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香港在充分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多年,无论是国际化程度,国际认可的法律体系,以及人才密度都是深圳难以替代的。

外界产生这样的疑问,因为时间点非常敏感——香港从6月开始爆发大规模“反送中”游行示威活动,各种极端行为也不断升级。

香港中文大学房地产及金融助理教授胡荣向BBC中文表示,在这个时间点推出深圳示范区的新政策,体现出中国政府在长期政策规划中做出重大调整。

深圳的政治地位突然升格,需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时间表来看。

胡荣分析称,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于2017年7月1日,也就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签署,这一日期的选取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在整个大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

今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另一份更详细的规划纲要。在这份文件中,将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并需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而深圳的目标则是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在这份规划中,香港和深圳的分工清晰,强调互补。不仅如此,这份文件中提及香港102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深圳39次,体现出香港在大湾区的核心地位。

但在纲要发布4个月后,香港爆发“反送中”游行示威活动。在示威活动持续超过2个月后,深圳突然“升格”。

胡荣认为,六月以来的一系列事件证明,对香港的期望可能只是大陆中央政府单方面美好的愿望,香港年青人对大陆的认同感并不高,对融入到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未必持积极态度。完全依靠香港,恐怕会给大湾区的长期计划带来变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